为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按照广东省《2019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指南》(粤教人函〔2019〕62号-附件3)文件要求,学校于本学期开展了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并依照广东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推荐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
这些项目是获奖单位锐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智慧结晶,值得借鉴。近期,我们将选登一等奖项目进行报道,展现一线教学育人的探索和追求,希望全校各单位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敬请关注。
“约束-激励-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和提升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在经历了高等教育规模迅猛扩张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重视质量是一个时代命题,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生力军,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业已成为促进自身内涵式发展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如何激发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上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门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笃志好学向上,是长期制约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性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构建了“约束-激励-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与提升的联动机制。
该机制致力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以“约束-激励-改进”理念为指导,多方联动,实施 “以规范夯基础,以激励促发展,以联动谋改进”的系列举措: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夯实责任主体,规范关键环节
强化顶层设计,在学校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围绕将教书育人融入课堂教学,切实提升课堂学习的实际效果,引导建立良好教风学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等方面,提出《关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一指导性文件,组织全校教师广泛讨论,征求意见,统一认识。结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正式出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实施方案》,构建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总体框架。加强统筹规划,围绕课堂教学关键环节制定或修订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课堂教学秩序,明确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责任主体与规范要求。
第二,聚焦课堂教学,多方协同参与,构建联动机制
加大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力度,坚持常规督导检查与专项督导检查并举,有针对性的开展“一类课程、一类教学环节、一类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以及学校教学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创新开展多方协同参与的集体听课研讨活动,校院领导、专家督导、职能部门等多方联动,多视角诊断问题,多方位改进教学,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第三,完善奖励体系,搭建发展平台,促进教学能力提升
以激励促发展,设立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的阶梯式教师奖励体系,促进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设立观摩课制度、评选优秀课程、打造“金课”的递进式课程奖励体系,鼓励教师聚焦课程建设;设立教育教学改革奖、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型成果奖励体系,引导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加强学校省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打造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聘请校内外名师系统开展教学培训,为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供支撑。
第四,加强技术与管理融合,研发集成平台,提升教学改进实效性
以技术助管理,自主研发集成化的教学管理平台,共享教务管理系统基础数据,集成课堂考勤系统、教学督导系统、教室管理系统、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系统等多项功能,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满足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师生线上教学互动的需求,实现教学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提升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约束-激励-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和提升机制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全员积极性,推动学校质量文化的建设。学校师生员工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树立起“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共同信念,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升。近年来,与同类院校相比,学校办学质量持续提升,人才培养成效赢得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珠江晚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学校人才培养成果。在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中,连续5年考核均名列广东省同类高校前两名。学校生源质量实现质的飞跃,2018年一本上线率创历史新高,广东省外生源一本上线率从2016年的9.5%升至60%。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攀升,初次就业率高于广东省高校平均水平,近两年境内外升学率达13%,列全省二本高校第一,大多进入国内“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世界知名大学。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受学生认可,在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中,学校综合满意度得分4.3(满分5分),在广东省本科高校中并列第10。
该成果的创新点在于树立了“重约束、强激励、促改进”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新理念,实施了夯基础、促发展、谋改进的课堂教学质量保障系列举措,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管理融合的课堂教学质量保障条件支撑。
编辑:王华璋